墙体砖的耐候性是指其在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,抵抗气候因素侵蚀并保持结构完整性和外观稳定性的能力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抗冻融循环能力
在寒冷或温差大的地区,砖体内部孔隙吸收水分后,低温结冰会导致体积膨胀(约9%),反复冻融易引发开裂剥落。墙体砖通过控制吸水率(通常低于6%)、优化孔隙结构(闭孔比例高)及添加憎水剂,可承受50次以上冻融循环而不破坏。例如烧结黏土砖因高温烧结晶化,吸水率低至3%-5%,抗冻性显著优于普通混凝土砖。
2. 抗紫外线与温度冲击
长期暴晒下,紫外线会分解砖体表层有机粘结剂或矿物成分,导致褪色、粉化。陶质砖表面釉层可反射90%以上紫外线,而通体砖需依赖矿物颜料稳定性(如氧化铁系色料耐候性达ASTM C126标准)。同时,砖体需具备低热膨胀系数(黏土砖约4×10⁻⁶/℃),以抵抗昼夜温差引起的热应力裂纹。
3. 耐化学腐蚀性
酸雨(pH<5.6)、盐雾(沿海地区)会与砖体中的CaO、MgO等成分反应,生成可溶性盐类导致表面酥松。烧结砖经1200℃高温形成硅铝酸盐玻璃相,耐酸碱等级可达GB/T 3810.13标准的UA级(无可见变化)。而混凝土砖需添加硅灰或聚合物改性提升抗蚀能力。
4. 抗风蚀与机械磨损
强风携带砂砾造成的冲蚀磨损速率与砖体表面硬度直接相关。莫氏硬度达6-7级的烧结砖(如页岩砖)年磨损量<0.1mm,显著优于硬度4-5级的灰砂砖。同时致密结构(孔隙率<15%)可减少风压导致的微裂纹扩展。
5. 湿度调节与防潮性
砖体需平衡透气性与防水性,微孔结构(孔径0.1-10μm)允许水蒸气扩散(透气率≥0.2g/(m²·h·Pa)),而毛细孔阻断液态水渗透(抗渗压力≥0.6MPa)。这避免了内部冷凝水积聚造成的冻胀或盐析结晶破坏。
通过原材料配比优化(如黏土SiO₂含量>55%)、成型压力(>20MPa)及烧成制度(梯度升温至1100℃以上)等工艺控制,现代墙体砖可实现50年以上的耐候寿命,同时维持色差ΔE<3(CIE Lab标准)的外观稳定性。

上一条:护坡砖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?
下一条:护坡砖铺设前基层处理要注意什么?